(通讯员 韩淑婷 罗静伟) 近日,中国关工委工作刊物《中国火炬》刊发了我院教授陈良碧题为《牢记袁老嘱托,做一粒好种子》的文章。文章以深情的笔触回顾了陈良碧教授在袁隆平院士的关怀与指导下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的经历,并展现了其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科学家精神的奋斗历程。
陈良碧教授现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湖南植物学会理事长、湖南省农作物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他主持国家重大攻关、“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杂交水稻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及省部级奖项10项,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刊载于国际权威期刊《PNAS》等。
在文章中,陈良碧教授以“榜样赋能做追赶太阳的人”为主题,深情追忆了袁隆平院士的嘱托与指引。他提到,袁隆平院士“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精神,始终激励着自己扎根科研一线。2001年,陈良碧教授研究发明的“光温敏、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繁殖和鉴定装置”成为全国通用方法,2008年由其主持制定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鉴定方法》被确立为行业标准,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搞水稻研究,就得跟着太阳走。”袁隆平院士的这句话被陈良碧教授视为科研信条。他的时间表里“从无节假日概念”,常年奔波于湖南、海南两地育种基地,追逐阳光与温度,自诩为“追赶太阳的人”。他坦言,在众多荣誉中,最珍视的是2020年由袁隆平院士亲自颁发的“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而最感责任重大的,是受袁老委托多次担任杂交水稻测产现场直播的同行专家,以实际行动延续袁老的科学理想。
文章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读者纷纷表示,陈良碧教授以质朴的语言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展现了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做一粒好种子”的使命担当。此次《中国火炬》刊发此文,既是对陈良碧教授科研贡献的肯定,亦是对袁隆平院士科学精神的致敬,为青少年树立了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榜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