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动植物标本馆位于生命科学学院一号楼四、五层,已具有80多年历史,保存着20.8万件珍贵的动植物标本,是湖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现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动物标本近6万份,展出动植物标本6600多份。这些标本采自我国沿海地区和大陆各省市(区),2O21年最新确定的一级保护动物标本43种,植物12种,共65种。湖南师大动植物标本馆联合生命科学学院“万物含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推出的“湖师标本馆”系列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动植物标本相关知识,提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属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别名有飞龙、松鸡、树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无危(LC)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湖南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现存有花尾榛鸡标本一件,雄性,来源不详。
图1 湖南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花尾榛鸡标本
颈骨长而弯曲
似龙骨一般
爪子奇而独特
爪面上有鳞
酷似龙爪
常栖于在灌丛茂盛、浆果丰富的
针叶林及混交林中
它们身着保护色
是以静避险的“飞龙”之禽
也是性情温和、不好喧哗的“树鸡”
图2 花尾榛鸡外形
主要特征
major features
体长34~39cm。雄鸟头顶有短冠羽,上体棕灰色带栗褐色横斑,额和喉黑色;下体白色带棕褐色斑纹;尾具黑色次斑端。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颏和喉为裟白色。
鼻孔被有黑羽,杂有少量淡黄色;额白,后缘以黑羽;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并具羽冠;后颈和上背都是棕黄,而具栗褐色细横斑,羽端具狭小棕灰色边缘;两颊白色;额、颊及颈侧的白色前后相连成一条显著的白色纵带;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转为棕灰,栗褐色横斑变狭而不显,并微具暗色羽干纹。
图3 花尾榛鸡在地上栖息
living habits
花尾榛鸡是林栖鸟类,繁殖季节不成群,其他季节多成小群活动,有3-4只或6-7只一群,也有多到10余只的。一般在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寻食时榛鸡群分散开,各自找食,彼此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时发出“gi-gi-gi”的叫声相互联系。平时多在松树枝杈间隐蔽,有时人们走到附近,仍然不动;在林下灌丛间缓慢走动,受惊时能急跑,急跑几步再起飞,有时也直接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很响,飞行迅速,一般飞行2-3米即落于树上低枝处,在人接近时复又起飞。
遇惊时,常紧贴树枝上或隐蔽在树枝中。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图4 叼食的花尾榛鸡
花尾榛鸡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杨柳及桦树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种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如越橘、羊奶子、稠李等。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食物随季节而异,春夏季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为枝梢及少量葇荑花序,有时也食寄生于树上的苔藓类。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
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栖息与分布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花尾榛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大都栖息在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红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及柞树、桦树等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分布高度从海拔400米的低山丘陵到1800米左右的较高山地都能见到,并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它们特别喜欢栖居山谷或阳坡有浆果的稠密灌丛和山麓潮湿或靠近水域的林内,常常在背风的山坡或倒木旁活动。冬季到落叶桦树林与河流两岸稀树的乔木林地。
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黑龙江省五营、带岭、上甘岭,东北中部吉林一面坡、南部辽宁草河口等地(留鸟);河北兴隆县偶有分布,大兴安岭的新林、伊图里河、大黑沟、红花尔基和根河以及新疆北部福海和希尔津等地(留鸟)。
图5 雪地里的花尾榛鸡
breeding situation
花尾榛鸡以一雄一雌的单配制为主,但也存在多配制的倾向。在繁殖季节非常隐蔽,极少活动,4月下旬或5月发情交配。繁殖期中,发情的姿态与松鸡科其他鸟类相似,雄鸟张尾如扇,两翅下垂,羽冠耸起,在地上奔跑时翅膀不停地划动,常把地面划成浅沟。发情开始时比较宁静,等巢区基本上都被占据后,雄鸟间常发生格斗,不让其他雄鸟进入自己巢区。雌鸟不参加搏斗,它可以自由地在任一巢区找食。
交尾后开始营巢,巢筑在山坡阳面林中、地面倒木或树根旁,也隐蔽在下木较多、林相杂乱的林中。巢极为简陋,呈凹洼状。巢材为枯枝、落叶,内铺以细干树枝、松针、干草。巢的大小17×19cm,深4.5-5cm。卵光滑而带光泽,卵色淡褐,略具稀疏的红褐色斑点,初产者色较浅,数天后变深。孵卵期25天左右,孵卵只由雌鸟担任,孵卵时从不轻易离巢,每天离巢1-2 次,多在清晨3-5时和晚上18:00-19:30时。
图6 花尾榛鸡伫立在雪地
survival situation
花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个种,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的栖息地日趋缩小,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或带状,生活在欧洲各国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经灭绝。
因为它的肉味芳香、鲜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还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的花尾榛鸡密度竟下降了84%。花尾榛鸡的几个主要产地的密度都不高,新疆极北部地区的数量就更少了。而辽宁、天津北部和河北兴隆等地的花尾榛鸡则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图7 花尾榛鸡在地上行走
长尾林鸮、苍鹰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动物是花尾榛鸡的主要天敌。在长白山的花尾榛鸡栖息地可以躲避天敌的针叶树环境由于森林砍伐变的极为稀少,所以受天敌的威胁大。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花尾榛鸡去毛、取肉备用,滋肾壮阳,所以花尾榛鸡也作为医药成分被被利用而过度狩猎。
目前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1、加强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乱捕滥猎;
2、保护花尾榛鸡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
3、在调查基础上对花尾榛鸡种群开展科学研究;
4、大力开展人工养殖;
5、在花尾榛鸡的重点分布区建自然保护区。
图8 花尾榛鸡外观
参考文献:
[1]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上卷 (非雀形目):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6月:323-325
[2]王可有,赵文双,张树浩.辽宁省花尾榛鸡资源现状及保护[J].辽宁林业科技,2001(02):29-30.
[3]刘璐.兴安“飞龙”花尾榛鸡[J].森林与人类,2021(05):104-105.
[4]朴正吉,徐永春.花尾榛鸡 林海雪原的生命轮回[J].森林与人类,2016(05):10-25.
转自湖师大生科院微信公众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