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动植物标本馆已有80多年历史,保存着21万件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其中动物标本近6万件。标本馆现展出动植物标本6600多种,有一级保护动植物标本55种,二级保护动物标本105种,其中鸟类标本约50种,是湖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已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了让大众了解动植物标本相关知识,现联合生命科学学院“万物含生”网络文化工作室推出“湖师标本馆”系列鸟类标本知识,以期为大众服务。
水雉(拉丁学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其别名有鸡尾水雉、长尾水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入选国家林业局发布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湖南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现存有水雉标本一件,雄性,于1989年6月采自江西。
图1 湖南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水雉标本
纤细的身形,轻盈的步伐,它从容地抬足穿梭于睡莲、荷花、菱角之中,艳丽的羽毛上下摇曳,湖泊、池塘、沼泽,都是它钟爱的舞台,它就是凌波仙子——水雉。
图2 水雉外形
主要特征
major features
水雉体长310~580mm;尾190~376mm(夏羽)和110~117mm(冬羽)。
水雉的夏羽头、颏、喉和前颈白色,后颈金黄色,枕黑色,往两侧延伸成一条黑线,沿颈侧而下与胸部黑色相连,将前颈白色和后颈金黄色截然分开。上体较夏羽为淡,呈绿褐色或灰褐色。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泽。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眉纹,颈侧具黄色纵带,一条粗的黑褐色过眼纹沿颈侧黄色纵带前面而下,与宽阔的黑褐色胸带相连。其余下体白色,尾短。
生活习性
living habits
水雉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亦集成大群。性活泼,善行走,步履轻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上来回奔走和停息。亦善游泳和潜水,有时亦潜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飞行。鸣叫似猫的"喵喵"声。
水雉每年的四月末进入繁殖季节,水雉将飞羽一次全部脱落,失去飞翔能力,并更换上黑白相间十分醒目的繁殖羽,一直到八月末陆陆续续退下繁殖羽换上黄褐色的冬羽,才宣告繁殖季节的结束。
水雉为留鸟或夏候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末至4月上旬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至10月上旬迁离繁殖地。水雉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
栖息与分布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栖息:水雉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
国外分布: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偶见于阿曼、也门、阿富汗、澳大利亚等地。
我国分布:以往为常见的季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的栖息生境已相当罕见。繁殖于中国北纬32°以南的所有地区。部分鸟在台湾及海南越冬。分布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有时亦向北扩展到华北地区。
繁殖情况
breeding situation
水雉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雌鸟常为争偶而殴斗。通常营巢于莲叶、百合叶、水仙花叶以及大型浮草上。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卵化期26天。水雉雏鸟为早成鸟,可跟在雄鸟身后进行觅食活动。
雄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警戒声,有时甚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而雏鸟则乘机躲藏到芡实叶中。研究表明在芡实生境中的鸟卵和雏鸟相比其他生境较少面临天敌的威胁,原因可能是表面布满锐刺的芡实叶妨碍了其他动物的行动。
图3 小水雉
生存情况
survival situation
水雉在我国分布范围正在逐渐缩小。台湾历史上曾广为分布,现已不足百只;安徽、湖南等地也只有零星发现。现中国的数量已非常稀有。
我国大陆最大的水雉种群在广东肇庆鼎湖区。该地区盛产芡实,在乡村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芡实塘,为水雉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仅永安镇江溪村一处就约有一千五百多只水雉(2004年9月统计)。
图4 两只水雉同行
保护措施
safeguard procedures
1、加强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乱捕滥猎;
2、保护水雉的栖息环境,减少人为干扰;
3、在调查基础上对水雉种群开展科学研究;
4、大力开展人工养殖;
5、在水雉的重点分布区建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