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至 中国科技网)5月30日,记者从湖南师范大学获悉,在湖南科技活动周期间,该校地质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天文馆等三大科普场馆首次联合开展“千人科普打卡”亲子活动,共计1400多组家庭参加,吸引小朋友提出了300多个科学问题。
“我们的动植物标本馆和天文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此外,学校还拥有地质博物馆、物理馆、人体标本馆、陶瓷馆等多个博物馆,有丰富的科普资源。”湖南师范大学科协副主席、科技处处长马铭介绍,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深度科普模式,致力于将科普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例如,通过科普馆对外活动,培养本科生演说能力和语言表现力,实现大学生和小学生双向培养,同时为科普馆储备讲解人才。“下一步,我们会逐步促进学校科普馆对外开放的常态化、精细化,让科普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双减’政策落实。”马铭表示。
据了解,此次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场馆发出科普任务卡,邀请5-13岁小朋友及家长一起“寻宝”,科普打卡,探索地理、生物和天文学奥秘。对活动中小朋友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学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录制科普微视频,通过微信群推送,在微信群内,形成“参观-探寻-提问-研讨-获得答案”的闭环。
此外,湖南师范大学还组织了“博物馆的一天VLOG”征集比赛,邀请小朋友和家长制作“小小科学家”视频,记录自己参观博物馆的过程。
“一个科普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很难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创新方式,尝试把科普当成交互式、沉浸式教育,用教学法设计科普活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范雄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