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服务 > 产学研服务 > 正文

“科研渔夫”刘少军:让老百姓“吃好鱼”

发布人:日期:2022年06月22日 11:54浏览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的人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目前,湖南共有两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44名(工作关系在湖南),另有从其他省份聘请的院士37名。这份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湖南以及省会长沙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最强有力的支撑。


长沙广电新闻中心推出大型系列融媒体节目《院士来了》,深入挖掘在湘院士背后的故事,展现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看他们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自称“科研渔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少军。

搞渔业的要把文章写在池塘边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量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作为农业大省、鱼米之乡的湖南,水产养殖业即将迈入“千亿产业”大关,养鱼已经成为了许多农民与养殖户的“致富经”。但是,随着规模、技术、模式的不断发展,养鱼这条致富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近日,记者跟随刘少军院士来到了长沙周边,看看那里的养殖户都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刘少军院士告诉记者,做鱼类育种的肯定是以种业为主,但是种业有种还要有业,做育种研究出好的鱼的新品种,还需要到养殖环境里面去看看它的养殖情况。不同的季节、养殖密度、场景都跟产量有关。所以,他和他的团队一年基本上很大一部分时间要到田间地头去看看他们养殖的鱼的情况和将要养殖的情况。


刘少军院士说,有句话叫“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搞渔业的就要把文章“写”在池塘里。


岳麓区雨敞坪镇的养殖大户文先生承包了一片400亩的养殖基地,全力发展“莲虾鱼稻”立体种养模式,虽然投入不小,但回报却一直不高。没想到刘院士的关注点并不在他养殖的产品而是这里的池塘。


刘院士直截了当地向文先生指出,这里的水草长得不好,关键是没有流水。养殖过程中如果只种草却不去治理、不去监测,这都是不行的。刘院士当场表示,以后他们的团队将把文先生的养殖基地作为研究的内容之一。


刘院士还拿出手机主动添加文先生的微信,这可让第一次见到大科学家的文先生受宠若惊。“做农业不可能一下子赚大钱的,你这个前面没亏就是好事了,赚得不大也没问题,慢慢来,但是你有地就是你最大的资源,你终究会要在你这块地上发财致富的”,刘院士面带微笑地鼓励文先生。


刘院士告诉记者,水质对于农村的整体发展和鱼类的养殖意义都极为重要。要种水稻要养鱼,一定要把水质保护到三类,不能达到四类,达到四类就失败了。现实情况是,当前农村里面小沟小渠的水质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水都没有达到三类水质的标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

图为刘院士在现场指导养殖户。


刘院士介绍,水产是一个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多难题,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多做‘无人区’的工作,也要坚持坐冷板凳,把冷板凳坐热,要有这种准备”,刘院士很坚定地说。


除了生态环境,如何通过先进的养殖模式带动养殖户发财致富,也是刘少军院士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随着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受到农民的认可,各类绿色生态的农渔发展模式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出现。


但是,在走访中,刘少军发现,绿色生态渔业容易受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鱼类商品率不高等问题的影响,制约了养殖效益。例如,当地养殖户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不少都养殖了鲈鱼、鳜鱼等高档鱼类,因为这些鱼在价格、肉质等方面往往好于其他大宗淡水鱼类,但受养殖技术与养殖成本的限制,养殖收益往往不尽如人意。


如何给水产养殖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养殖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获得稳定的回报呢?鱼类的远缘杂交育种是刘少军多年来一直尝试的解决方案。


记者跟随刘院士来到了位于望城区靖港镇的湖南鱼类繁育研究实验基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刘院士自己养的鱼。他们养的鱼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刘院士动作娴熟地抓起一条鱼,向我们介绍道:“这就是非常宝贵的四倍体鱼,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源四倍体,也只有这里养了。这个四倍体是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种子资源。在我们国家也只有这里有多种四倍体。”


据了解,刘少军团队在选择远缘杂交研究亲本时,往往以鲫鱼、鲤鱼、团头鲂、鲌鱼、草鱼等常见的经济鱼类为主,这些鱼更容易出现在人们的食物谱系里,刘少军希望能够从这些“亲民”鱼种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让人们吃得更好。


在研究基地,刘院士饶有兴致地带着记者观看他们研究出来的锦鲫。刘院士告诉记者,锦鲫比一般的土鲫鱼要长得快,而且没有鱼腥味,所以做出来的汤很鲜。地球上的鱼类有三万两千多种,很多新种就是跟远缘杂交有关。


刘少军和父亲刘筠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湖南科学家中第一对“父子双院士”。父亲刘筠与鱼打了一辈子交道,为解决我国“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父亲对鱼类非常珍爱,我姐姐起名叫刘白鲢,我哥哥叫刘鲩,名字都跟鱼直接相关。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特别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所以我非常佩服我父亲”。谈起父亲,刘院士眼神中满是尊敬和自豪。


从良种的源头规避农民养鱼风险


父亲刘筠院士一辈子都在琢磨怎么解决老百姓吃鱼难的问题。子承父业的刘少军如今要攻克的,就是怎么让老百姓吃上更多更好的鱼。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少军就已经着手研究鱼类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倍性操作了。对刘少军和他的团队来说,每一种新型鱼类的出现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奇迹。


刘院士告诉记者,他们研究出来的合鲂鲫以及合鲂鲫二号与豆腐一起煮的话,鱼汤特别的鲜。刘院士讲了一个小故事,有时候他们和养殖户一起吃饭,结果餐桌上合鲂鲫吃得汤都没有了,养殖户养的鳜鱼却没有几个人动筷子。所以说,老百姓还是倾向于吃很鲜的优质鱼类。


刘院士介绍,他们研究出来的一种鱼叫鲂鲌杂交,突破了远缘杂交难以形成可育品系的难关,从它的第一代、第二代一直到第六代,他们连续做了12年,它都是可育的。现在他们还做出来一种鱼叫做湘军鳊,肉质非常好。目前,刘院士和他的团队研究出来的合鲂鲫和合鲂鲫二号已经在全国开始大规模地推广。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国家鱼价一直涨不上去,跟“四大家鱼”的人工繁殖取得很大突破有直接关系,做到了能够养鱼的地方就能够繁殖青、草、鲢、鳙这四种鱼,还有鲤鱼、鲫鱼和鳊鱼。


眼下,刘院士团队做科研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怎么解决鱼的品质的问题、生长速的问题等。比如说,如何吃到放心鱼?就需要提高鱼的抗病能力,从而少用药,不用药。刘院士介绍,经过两代人的努力,他们的重点实验室已经培养出抗病草鱼,使得草鱼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也不用药。


养殖户最大的驱动力就是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刘院士在对养殖户进行科学养殖指导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经济效益上的指导。

图为望城区水产养殖基地。


刘少军告诉记者,搞农业也是有风险的,所以,他们从种业上保证有好的良种给养殖户,同时把销售端也做起来,做到“良种、良养、良销”,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业体系,让养殖户在销售方面也尽量避开相应的风险。


“让农民赚钱、能够获得利益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很多事情都要认真地去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经过很多探索”,刘院士认真地说。


做水产只赚钱把环境破坏了 绝对不行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量已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支撑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养殖产量,为解决人类的水产品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院士告诉记者,国内不少人通过水产业致富,如果养优质的鱼,发家致富的概率就更大。但是集约化养殖有个问题,就是不能把密度搞得太高,你怎么对待鱼,以后鱼怎么对待你,大家必须要有敬畏之心。


“做水产的强调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好,与乡村振兴总目标要结合起来。如果做水产只顾着赚钱,却把环境破坏了,这个是绝对不行的”,说到这个话题,刘院士明显严肃起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我们每个人好好去落实去实施,而不是讲在口头上。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让养殖户增加收入,这才是可持续发展。”


图为刘院士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


据了解,湖南的水产业总产值,从几年前的500多亿元已经上升到去年的900多亿元,到今年很有可能突破千亿元。“如果我们农业有10个‘千亿产业’,就会形成很大的‘万亿产业’”,对于未来,刘院士满是期待。


刘少军院士所在的湖南师范大学位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目前,大科城拥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7所,国家级创新平台2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182个,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31个。


具体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刘院士又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第一个工作重点是做好育种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利用已经通过远缘杂交等生物学技术培育出来的新的品系,来研制更多优质的新品种,要不断地创新。第二个重点就是要把优良的品种进行规模化养殖,形成很好的养殖基地,大规模地生产优质鱼类。第三个重点就是做加工业,引导和建议加工企业做优质鱼类的加工。


刘院士在社交平台上的名字叫“fish farmer”(渔夫)。他谦逊地说,自己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要把事情做到池塘里面,通过把优质鱼类养在池塘里面,养在全国大地,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吃好鱼”。



上一条:汇聚“知联”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条:我院在第十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佳绩

【关闭】